• 科技信息

    科技賦能綠色環保 順豐持續打造低碳運輸+循環包裝生態圈

    2023年04月24日來源:順豐集團

    大家在購物時,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。

    收一個小物件快遞時,要依次拆開膠帶、紙箱、氣泡填充、塑料袋等,有時盒子比商品大了太多,有時在同一家網店買多件商品,賣家卻會拆成好幾個包裹發貨。

    打包對發貨者而言同樣也是個難題:要將許多種物品裝進一個箱子,選擇相對大的箱子最省事,但多出來的空間,只能用填充物裝滿,造成資源浪費。

    同時,更大體積的包裝扔進垃圾桶,擠壓了原本垃圾桶的容積,帶來難度更高的環境治理問題。像蝴蝶效應那樣,一件不起眼的小事,卻會帶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。

    所以,許多改變可以從「挑一個快遞箱」開始。


    挑一個合適的快遞箱


    2019年,順豐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的王晶接到一個新需求:一位同事找到他,希望他們團隊能夠幫忙優化客戶倉庫的裝箱效率問題。

    那是一家做摩托車售后零配件的公司,零配件數量很多,大約有上萬種,根據訂單需求,不同的數量和不同規格的零配件常常需要組合發貨。

    倉庫以往的發貨模式是由揀貨員對著訂單,將相近時段的零配件進行一次提總,再從提總的貨物中依次進行揀貨,由人工根據經驗選擇合適的箱型,裝箱,打包,發貨。

    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來到客戶倉庫,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:倉庫的貨品種類太多,由不同貨品所誕生的打包組合更多,在打包時,依靠人工很難選擇合適的箱型。


    1682243586256035.png


    為了節約反復嘗試的時間,揀貨員往往會直接選擇相對大的箱子,打包好貨品后,箱子還有很多未填滿的空間。

    裝填率低導致的包材浪費僅是一小部分,商品包裝體積更大,在運送中就需要占據更大的空間,整個配送環節的效率都會因此降低。

    了解完倉庫的具體情況之后,團隊想到或許可以利用計算機來取代選箱子的環節,“電腦的判斷比人更精準,同時能夠處理更多的箱型,能夠設計更多適配訂單結構的箱型?!?

    接下來的時間里,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開發了一套系統,將倉庫貨品和紙箱的規格錄入到系統里,通過電腦模擬打包裝箱的環節,由算法算出一個訂單里大小最適合的箱子。

    揀貨員拿到訂單的同時,也會從系統上看到用于匹配這個訂單的快遞箱,降低了包裝材料和運輸所產生的成本。

    對于發貨倉庫來說,配置哪幾種、什么樣規格的快遞箱也是一個難題,箱子規格少了,不滿足訂單結構,箱子規格多了,又會給人工決策造成更大的困擾。

    在人工效率與資源效率之間,似乎總是很難找到平衡點。而通過這套算法,不僅可以推薦更優質的裝箱方案,同時也可以輸出更合適的箱型尺寸。

    如今,這套箱型推薦工具在越來越多順豐倉庫中投入使用。倉庫主管認為這樣能夠保證每個出庫箱都擁有最合理的裝載率,“通過對每個SKU三圍尺寸、包裝特性等大數據的收集,在取得訂單信息的數秒內能精確拆分出當前訂單的出庫包裝?!?

    箱型和訂單更適配,從源頭上盡可能避免浪費的問題產生。


    還能做更多“小事”


    在箱型推薦系統的基礎上,順豐將電腦推薦結果傳到客戶現場的分揀機器人中。機器人上有一個平板電腦,用于顯示打包任務和需要什么樣的箱子,上層是打包臺,下層用于放箱子。


    1682243534451562.png


    在機器人的參與下,分揀員可以實現從原來的“總撿-分撿”,到現在的“邊撿邊包”,原來需要兩個小時的打包發運流程,經優化后可以降低到1.2個小時,出庫揀選效率提升了36%。

    那家摩托車零配件工廠,在這套方案應用之后的一年半就已收回了成本,如今,這個不大的變化,每年能給他們省下18%的運費。

    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從最初接到需求,到方案落地,投入使用,僅用了三四個月,王晶說從最初需求、分析規劃到方案落地使用,雖然是輕量化的一個改變,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
    節約運費只是其中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效率的提升就是資源的再利用。2022年快遞業務量達1105.8億,每年消耗的紙質包裝物也與日俱增,“能少浪費一點就是一點”。


    1682243506179695.png


    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一直在做許多“類似的小改變”,比如把油車換成電車,比如通過算法優化運輸線路的變化,比如研發可回收利用的快遞箱,利用科技的力量,為保護環境多做一點。

    這只是順豐智慧供應鏈的一小部分。一直以來,順豐始終在圍繞客戶的原料供應、生產倉儲、運輸、銷售、運營等環節提供全鏈路技術服務,無論是更智能等原料采購管理,還是更合理的倉儲規劃,本質上都是為了降本增效,釋放更多資源。

    開始從事這份工作后,王晶也會格外留意身邊的不合理資源利用現象,收到過度包裝的快遞時,第一反應不是“精致”和“高級”,而是“好浪費”。

    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團隊里的成員也是這樣,有人堅持自帶杯買咖啡,因為塑料杯對環境會帶來很大的破壞,有人是騎行愛好者,因為這是最節能減排的出行方式。

    王晶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有環保意識,“原先只是政策推動,但現在許多企業開始主動尋找更環保的作業方式”,他覺得這是好的變化,“而且我們通過科技的力量幫客戶省了錢,也達成了環保的目的,這是一件很有價值感的事情。

    最近,順豐發布的《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》中,就寫到了綠色包裝所帶來的變化,去年一年,順豐通過輕量化、減量化等綠色包裝技術,減少原紙使用約4.7萬噸,減少塑料使用約15萬噸,通過綠色包裝舉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.6萬噸。

    一方面,順豐積極推進低碳運輸,通過加大新能源車輛的投入、對燃油車輛進行選型優化、搭建系統平臺監控車輛用能情況、采用科技手段優化運輸線路等多種舉措,推進運輸環節的節能減排工作。

    另一方面,順豐持續打造快遞包裝循環生態圈,從包材制造商到物流企業,從消費者到回收企業,打通各個環節,推動綠色包裝在全社會循環利用,提升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。

    從許多“小事”中,都可以看出順豐的決心。

    像減少一些包裝,優化一點點路線,像種一棵樹,省一張紙,這些改變有時很微小,但變化疊加變化,變化聚在一起,就如溪水匯成洪流,奔騰不息,永不停歇。